2012年10月23日 星期二

哲人之死


勞思光死了。他的中哲史是過去哲學系學生考每一階段考試必備的讀本,我不知道現在還是不是。我也知道很多人在批評他,但我不知道到底在批評他什麼。我只記得讀大學時,傅佩榮很生氣的在課堂中罵過他,不過我已經想不起來罵的點是什麼了。可能是對儒家經典的見解不同吧。

為了解答我心中的疑惑(勞思光到底為何被罵),我去找了一些資料,看了卻覺得火大不已。我火大的點不是勞思光的研究問題,而是其批判者的態度。勞的研究確實有手法粗略的問題:做通論研究的通常會這樣,因為他們要整體性的介紹,因此不夠專一,也就會有細節上的錯置和誤解。

許多批評家攻擊的點,其實都小不拉機:理解上的錯置,誤讀(也可能是詮釋差異),還有標點符號。由其是標點符號,這種批判讓我看了實在火大。你是在校對還是在批判?這些批判文字通常最後會加上一句:因為某某某某,所以他的書沒有讀的價值。這我就完全不能接受了。

有些台派的研究者動不動就這個沒必要讀,那個沒必要看,只需要看什麼什麼經典就好。我不知道這是哪裡傳出來的壞習慣,這根本不是學術研究的態度。我以前研究馬克思,老是看到不知哪來的年輕研究生在那洪鐮德的書沒有讀的價值云云,這個不能看,那個不能看,看了就無法對馬克思有正確的理解:我對於這種人的學術成果沒啥質疑,但對其學術人品就會畫上問號,此舉雖然武斷,但少有失誤。我也覺得洪的書有點浮濫,不過他有他的生產概念和方式,我尊重這種方式並仔細的閱讀,即使那很可能是他研究生發想而他校對掛名,我還是會細看。

你不細看,你就無法批判。如果勞思光的錯誤是沒有細看,那你也在鼓勵別人犯同樣的錯誤。我不認同的作品,我更會叫學生去看。如果你有腦,你就看得出來他的問題在哪。搞禁書名單的不會是好政府,教授也是。